湖南科技大学张景华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

发布日期:2020-10-27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2020年10月23日上午,应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邀请,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景华教授在立德楼B109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做了题为“如何为晚清翻译正辞?——晚清西学术语的道德情感化现象探究”的学术讲座。翻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主持讲座。讲座开始之前,胡安江教授对张景华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并向大家介绍了张景华教授在翻译研究领域中取得的成就。

胡安江致欢迎辞

张景华教授在讲座开始便指出,虽然术语学认为单义性是术语的根本特征,但是晚清中国社会在西学术语译介过程中却存在一种普遍的道德情感化现象,对西方术语的翻译命名或褒或贬,对西方概念的接受态度或迎或拒。针对这种西方术语译介的道德情感化现象,学界也有相关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偏重史学研究,把中国近代术语的形成与近代思想史联系起来,聚焦语言与历史的互动。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张景华教授重点借鉴先秦名学,并结合现代术语学和译介学等知识来探究晚清西学术语的道德情感化现象,为晚清翻译正辞。首先,张景华教授认为,正名有利于晚清社会的道德教化和社会治理。在晚清社会,为了国家发展与进步,从西方译介的人文社科术语和自然科学术语都被道德情感化了。紧接着,张景华教授从晚清文化危机、晚清国家治理、晚清社会思潮和晚清西学中国化等几个方面探究了西学术语译介的道德情感化现象。最后,张景华教授总结到,从先秦名学来看,晚清西学术语译介的道德情感化现象在本质上就是术语翻译的“正辞”问题。名不正,则言不顺,术语翻译在文化交流、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域外术语的汉译既要考虑借鉴国外,又要不忘传承。

张景华教授作讲座

在提问环节中,张景华教授针对我校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回答,就域外术语翻译的方法与溯源,西学术语在我国的发展与演变以及西学术语译介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与我校师生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胡安江教授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并代表全体师生再次感谢张景华教授的精彩分享。

师生提问环节

图/文:翻译学院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