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第一讲开讲——陆建德:再论林纾与他的时代

发布日期:2022-06-06 来源: 点击量:[ ]

【字体: 】【 打印此文

2022年6月2日,应四川外国语大学邀请,厦门大学讲座教授、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主任陆建德教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再论林纾与他的时代——纪念林纾诞生一百七十周年”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科研处主办,是学校“名师讲堂”系列讲座第一讲。讲座由科研处处长、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主持,校内外一百余位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讲座现场

胡安江首先对陆建德教授及线上线下参会者致以热烈的欢迎,然后对陆建德教授的学术经历及其相关成果进行了简介。在此次讲座中,陆建德教授就“再论林纾与他的时代”,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评析。

陆建德教授讲座

首先,陆建德教授就中国近代文坛开山祖师及译界泰斗林纾的生平背景及其时代进行了分析阐述,并指出:林纾翻译生涯虽然迟来但却丰硕,并且对其译作及影响予以高度评价。接着,陆教授指出林纾所处的时代动乱不止,革命不断,当时的众多知识分子都迫切关注中国将如何转型。从义和团运动到八国联军侵华,从晚清覆灭到中华民国诞生,社会变革的步伐势不可挡,而林纾长期被视为“昧于时事”、“泥古不化”,但是陆老认为这样的“二元对立”式观点过于片面与专断,要探索林纾的思想,就离不开对其翻译生涯的观照。

第二个话题围绕“翻译的意义”展开。陆教授首先指出,我们面对文化要本着非本质主义的态度,肯定文化的可交流性,而林纾的翻译作品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文化之间可以交流,人类命运之间有共同的价值。林纾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中始终体现着“仁义礼智信”。不仅如此,其翻译作品还深度挖掘了中国知识界缺少的“勇”。陆教授认为,林纾始终关心世界形势,他在翻译大量外国作品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大刀阔斧的激进革命不可取。中国更适合走“渐进”的道路,但是他的观点饱受诟病。最后,他指出,林纾通过翻译外国作品构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大桥,使得包括鲁迅在内的众多中国知识分子走上了新文学道路。因此,对于林纾,绝不应当片面将他视作新文化和新时代的对立面。

胡安江主持并总结

讲座的最后,陆教授耐心解答了线上线下师生的问题。随后,胡安江对陆老的讲座进行了全览式总结,指出陆教授的讲座给大家呈现了可爱、可亲、可敬的林纾形象;陆教授在讲座中透露出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文献意识、比较意识、批评意识,都是值得当代学人学习的优秀学术品质,同时其“文史互证”以“非本质主义”的学术态度发人深省。最后,胡安江代表川外广大师生再次向陆教授表达了诚挚敬意与由衷感谢。

“名师讲堂”是学校为落实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精神,进一步做好学校高水平新文科建设而创办的品牌学术活动。“名师讲堂”邀请人文学科的知名学者开讲,主讲内容以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教育等方面为主,以开拓师生学术视野,启迪学术思想为宗旨。

图/文:科研处

相关链接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学校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壮志路33号四川外国语大学 联系电话:023-65385238
版权所有@四川外国语大学 渝ICP备12001534 渝公网安备 50010602500177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