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至7日,德国语言学会第36届年会在成立于1527年的德国马尔堡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god particles” of languag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pproaches and the future of linguistic categories(语言的“上帝粒子”?语言范畴的理论研究与实证路径及其未来趋势)。1964年预测到“上帝粒子”的两位科学家peter w. higgs和françois englert已于2013年10月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上帝粒子”亦称“希格斯玻色子”,它是构成宇宙最基本组成部件之一的一种亚原子粒子。最近20年来,语言基本范畴问题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难点,因此本届年会吸引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150多名从事语言学、认知科学、生物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参会。本届年会共邀请了来自4个国家的4位知名学者做大会主旨发言,学术研讨分成11个论坛进行。其间,马尔堡市市长还举行了招待酒会,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参会代表。我校博士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王仁强教授应邀出席本届年会,并于当地时间3月5日下午在“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macro- and microcomparative linguistics”论坛上与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等11个国家17所大学的学者进行深度交流。
王仁强教授的发言题目是:“two-level word class categorization in analytic languag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heterosemy in modern chinese and modern english”(分析语的双层词类范畴化——现代汉语和现代英语兼类问题比较研究)。他在发言中指出,尽管词类范畴化研究迄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从分析语语法多功能现象的发现至今也有将近400年的历史,而从saussure开创现代语言学以来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汉语、英语、越南语、汤加语等上百种分析语的词类范畴化至今仍然是个“哥德巴赫猜想”式的难题,“先验存在观”和“词无定类观”依然横行。《现代汉语词典》直到2005年出版第5版时才尝试标注词类,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汉语词类范畴化问题从此终结,而是预示了新一轮词类范畴化大讨论的开始。王仁强教授认为,分析语的词类范畴化之所以成为老大难问题,除了缺乏实证研究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不少研究者在词类范畴化研究中努力践行哲学家quine所倡导的一阶逻辑(经典逻辑),显性或隐性地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也就是“简略原则”。但是,一阶逻辑只适用于言语层面句法中个体词例的词类范畴化,而无法合理解释社群语言(communal language)层面词库中的词类范畴化,因为后者需要高阶逻辑方能合理解释。二十世纪以来的语言学研究总体上重视句法研究,轻视词库研究,在词类范畴化问题上常常类比生物学或天文学上的自然分类,忽视人类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产物,因而难以从理论上合理解释分析语在词库和句法两个层面不同的词类范畴化过程。王仁强教授基于复杂适应系统语言观(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整合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演化语言学、词典学及二语习得等相关理论,提出一个分析语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模型,同时辅之以4个基于大型语料库和语文词典词类标注数据库的实证研究,充分证明了语言知识源于语言使用,词类范畴化发生在言语层面的句法和社群语言层面的词库中,分析语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兼类)与使用频率成正相关。他建议,在汉语、英语等分析语的词类范畴化研究中,一定要尊重语言使用事实,收起“奥卡姆剃刀”,摆脱“简约原则”束缚。
20分钟的发言陈述之后,王仁强教授在10分钟的讨论阶段与论坛主持人、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evolutionary anthropology的著名语言类型学家haspelmath教授等进行了热烈友好的讨论。
3月7日上午,王仁强教授还与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心理语言学家g. vigliocco教授在其主旨发言后的问答阶段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探讨。
王仁强教授在“grammatical categories in macro- and microcomparative linguistics”论坛上发言
王仁强教授与论坛主持人m. haspelmath教授和a. adli教授等与会专家合影
德国马尔堡市市长在招待酒会上发言
王仁强教授与主旨发言专家、来自英国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的心理语言学家g. vigliocco教授探讨
图/文:研究生院